近日,全国首个AI解剖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交大医学院”)开课了。
解剖学在医学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医学生的入门必修课。但这个学科长期以来,都处于“大体老师”紧缺的状态中——“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他们为医学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习资源,但资源稀缺与自然损耗是长期存在的难题。
如何既能把珍贵的标本永久保存好,还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人体标本的每一个层次,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解剖实验、动手操作?AI技术为这门医学“传统课”带来了新空间。
交大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副主任马爱荣是AI解剖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也是交大医学院人体构造教学团队的主要负责人。
以交大医学院人体陈列馆为例,馆里很多珍贵的标本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当时的老前辈、老专家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我们每年对这些标本进行维护、保养,但仍然会有磨损。”4年前,他萌发了对人体陈列馆里2500多个瓶装标本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构想。
3年前,他的团队开始进行首批400多个标本的数字化工作。如今,第一批400多个标本已经变成了3D数字化作品存在电脑里。据悉,未来,团队计划逐步完成全部2500余件藏品的数字化存档,更多的标本将以可感知的“数字化新形象”与学生见面。
正是在此基础上,交大医学院建成具有颅骨自主知识产权的“裸眼3D层次教学系统”。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每张课桌都配备了裸眼3D设备,教师端则使用更高精度的大屏进行演示。马爱荣介绍,数据库已涵盖22个解剖部位、990余层结构:“二维效果可在线随时查看,但裸眼3D效果仍需使用专用设备进行观察。”
“裸眼3D层次教学系统是解剖课改革的第一步。”马爱荣介绍,解剖课改革的第二步是3D打印器官模型。学生们能把3D打印的各种器官借回宿舍仔细研究。
AI导师的引入是改革的第三步。
“一堂解剖课的大班课,一位教师需指导近200名学生,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操作,也很难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指导。”马爱荣说,传统的解剖实验教学通常使用实物标本演示和讲解,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观察过程中会反复翻看传递标本,致使标本损耗率高,且学生也看不清楚、看不详细。
今年,马爱荣把自己的形象,做成了数智人。学生一通电话,就能一对一连线“口袋里的解剖老师”——“马爱荣”。
“马爱荣”能用中文、英文、法语3种语言回答学生提问。哪怕你问“不想上解剖课怎么办”,“马爱荣”也能对答如流。
交大医学院目前已成功研发全国首个“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将传统解剖课堂升级为沉浸式智能学习空间。
临床医学本科生陈芊卉是本学期第一批体验AI解剖课的医学生。“通过这种系统,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学习过程也更生动,印象更深刻。”陈芊卉说,入学前自己以为解剖课就是“看课本、听讲解”,但实际体验后发现,“屏幕上可以直观、具体地观察组织结构,甚至能逐层剥离神经和血管,这种智能化的学习方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无论是大体老师还是瓶装标本,都不可能每天反复用于解剖学习。”交大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生小仓心吾的研究方向是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他介绍,AI解剖课可以突破传统书面教材的限制,立体化、多层次地清晰展示各组织与神经系统之间的毗邻关系。新的裸眼3D系统和AI导师为他的科研提供了重要参考。
记者了解到,交大医学院对“AI解剖课”的投入巨大,且后续还会有更多投入。“这不是跟风做AI课程,而是解剖学确实需要对传统上课方法进行改进。”马爱荣说,“每一步改革策略和投入,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解剖理论阶段扎实地学,从而在解剖实操阶段,能更加高效地利用‘大体老师’资源”。
据悉,目前具有颅骨自主知识产权的“裸眼3D层次教学系统”已经运行3年,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达到2000余人。其中,2024年全年平台预约人数接近万人次。
目前,交大医学院人体构造教学团队仍在持续推进AI智能数字化教学改革,已经获得4项教学课题项目支持,发表形态数字智能教学相关论文3篇。但后期系统维护、数据喂养,程序完善、服务器增设等仍需大量投入。
“希望能早日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国家标准,促进解剖学这一古老的医学学科,插上AI的翅膀,飞向新高度。”马爱荣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实习生 何奕辰 俞佳一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标题: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上?
地址:http://15852833951.com//reshuiqi/213771.html